
自2011年福島核災過後,綠盟針對核電做出許多倡議與研究,更為台灣能源轉型拉出一條可實踐的道路。儘管綠盟是一個只有六個半人力的團體,但我們在群眾組織、街頭行動、政策監督、論述深化上都做了雙倍的努力,這樣一個堅守社運、蹲點民間的組織,卻可能將在兩個月後因今年募款艱難而發不出足額薪水。這篇文章,是關於綠盟能源轉型論述的對談錄,希望大家認同這份理念,支持我們穩定運作下去。

2011年後,反核遊行參與人數屢創新高,在廢核之後,我們的下一步路該怎麼走?
很多朋友在新政府上台後,都問我們,民進黨的政策也是非核家園,反核看起來要成功了,你們還有需要繼續投入廢核運動嗎?
這個答案是肯定的,而且我們甚至已經意識到,接下來在能源轉型工作上的挑戰,絕不比過去阻擋核電廠運轉來的輕鬆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能源轉型的艱巨任務除了政府的政策方向外,更需要視為一個「社會工程」來打造,如果政府的政策無法捲動社會力的參與與監督,能源轉型成功的機會絕對是渺茫的。而且,如果這個「轉型」失敗了,核電當然也可能會再復辟。這是我們最擔心的。
同時,我們必須想一個問題,那就是台灣能源轉型,要轉成什麼圖像?這個圖像是一個政策?一個配比?還是利益重分配?如果我們沒有先把錯誤的觀念講清楚,那麼就算核電廠關閉了,很多討論仍然會被反對的人誤導到另一個地方去。能源轉型如果沒有把糟糕的偏見、與形成偏見的源頭處理掉,我們就會花很多時間內耗,會讓大眾感到很挫折、覺得在反核之後沒有一個清晰的路徑可以實踐。
綠盟這幾年出版了兩份研究報告《新臺幣焚化爐—核四如何燒掉你的荷包及未來》、《從核電爭議中撥雲見日—綠色經濟報告》,都是試著想要把廢核後的願景與價值方向更清晰地點出。因此我們主張應該從源頭出發,台灣根本的問題不在於要增加多少電廠、提高多少發電量,而是政府在經濟發展至上的口號下,制定並造就了環境、社會完全無法負荷的電力需求成長,照這樣的速度成長,再蓋幾座核電廠都是不夠的。

我們幾年前喊出「電力需求零成長」新舊政府的電力需求前提,不是叫大家不能用電,而是我們要更有智慧地盤點能源,用前瞻的電力管理技術與節能措施,讓用電需求不再增加;現今校極度扭曲的能源價格也亟需校正,讓能源使用對環境、社會造成的外部汙染成本能反應在電價中。
能源的生產與使用具有公共性,因此我們要談的絕對不僅止於成本與獲利,而是必須確保能源使用也符合公共利益,因此,我們也不認為,能源轉型只是將核能、火力發電轉成再生能源就可以了,如果我們還是用過去發展能源的方式發展再生能源,那麼有朝一日再生能源還是會變成鄰避設施,讓偏鄉或更弱勢的社群被迫承擔我們不要的汙染、廢水與噪音。
更重要的是,能源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,在於廣大的社會力是否都接受這樣的價值,並願意實質參與其中。因此,我們這兩年也辛苦協助地方縣市的能源轉型工作,希望翻轉中央集權的能源政策權力,讓更多關注能源與環保的朋友,可以找到適機的機會參與艱巨的能源轉型工作。同時,我們也正全力監督新政府的新能源政策,即便新政府願意嘗試非核的政策方向,但更需要在政策規劃與推動中,找回過去被的民主原則並扭轉長期壓迫。
我們想提醒過去熱情支持反核運動的朋友,廢核真正的成敗,不僅在於擋下一座核電廠,而在於能源轉型是否成功,反核運動過去的辛苦阻擋與倡議僅是一個開始,更多艱巨的挑戰還在後頭。因此,我們更希望認同綠盟行動與理念的朋友,可以繼續捐款支持綠盟,我們會全力投入,讓大家期盼已久的改變真正的發生。

有和綠盟一起工作過的夥伴就知道,我們最關心的工作問題意識,就是「到底要如何讓轉型和改變真正發生?」
一直以來,我們都希望不只是提出個案的訴求,更希望觸及議題背後的結構成因。更重要的,是要促成議題的利益相關者,不管是贊成我們訴求的夥伴,或是意見還有差異的朋友,都能正向地互動與對話,由綠盟積極創造合作界面,使其進入能夠產生改變的不同位置上,讓改變真正發生。
我們不斷思考如何在各個領域的行動者之間創造更大的合作可能,不管是藝文圈、運動圈、在地居民…等等,讓體制內外、立場不同的人可以對話、嘗試不同事情,創造眾人共同設定議程的機會,這讓我們更有能力和不同領域的人合作,不是自己把頭悶起來,想做什麼就做什麼。我們能相對清楚且精準的掌握,讓各地的資源和網絡發揮突破性的效果。
在我們的工作模式中,對於掌握資源的政府或是權力者,除了強力的監督,我們花更多力氣與之進行細膩的博弈,一點一點地推進我們理想的主張,包含與政府部門、草根在地組織、社區居民、一般大眾、不同性質的民間團體、願意對話的企業,綠盟都累積許多對話與正向推動議題的經驗,創造夥伴關係,這也是我們認為,台灣當下許多轉型挑戰最欠缺的。
我們認為,這整個工作過程其實就是理想中的「政治過程」,能源和環境治理轉型之所以重要,就是要對應到一個理想的政治生活想像。
★ 捐款支持綠盟
★ 10/2募款音樂會線上購票




核電站-300x253.jpg)


-5-1-300x200.jpg)